语言能够描绘人类个体不是一件奇妙的事吗?如果认真想想关于这一点有多少可以说的内容,你可能会觉得这简直不可能。那么为什么作家可以刻画出那么鲜活的人物个性呢?因为有许多事即使没有讲明,也已经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举例而言,我们认为所有人物都拥有“一般常识”,而且对于我们所谓的“人性”,大家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敌意引发防卫,挫折唤起攻击性。
我们也认可个体有一些独特的品质和性格特征。
简爱干净,玛丽胆小,格蕾丝聪明。
查尔斯不会做这种事,这不是他的风格。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性格特征呢?人文学者倾向于夸大思维测量的难度。但我们不去问“为什么人格这么容易描述”,而是会换一些问法。比如,人们是在一般情况下都倾向于干净整齐,还是只希望某些事物整洁,而其他事物可以乱糟糟的?我们的人格为什么会展示出这种一致性?几句简短的话语怎么能描述一个由上百万智能组组成的系统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选择性(selectivity) :首先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人的思维在我们心中常常是错误而清晰的。我们倾向于用自己能描述的方式来考虑其他人的“人格”,对于无法描述的部分,我们则倾向于把它们当作不存在一样。
风格(style) :为了避免花力气去做不重要的决策,我们倾向于制定一些原则,这些原则变得非常系统,可以与外部其他行为方式区别开来,形成个性特征。
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因为如果没有信任就很难维持友谊,所以我们会尽力表现得与朋友的预期一致。于是,我们根据性格特征设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然后会发现自己在按照这种形象行事。
自立(self-reliance) :长此以往,想象中的性格特征可以自我实现!甚至为了执行自己的计划,我们也必须能预测自己有可能会怎样做。自我越简化,这种预测就越容易。
能信任朋友很不错,不过我们还需要能信任自己。如果我们不确定自己脑中想的是什么,怎么能信任自己呢?要实现这一点,有一种方法就是把我们自己看作是一组性格特征——然后训练自己根据这些自我形象行事。然而,人格仅仅是一个人的表象。所谓的性格特征只是那些我们能感知到的规范。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了解自我,因为还有许多的程序和原则我们都没有直接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但它们确实在幕后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