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大学师生去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所以魔都师生人均发表论文数量应该也排名第一了。”郝辛斯基说道。
“你错了,我认为‘魔都大学师生去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恰恰是因为‘魔都师生人均发表论文第一’。”姗羽滂关反驳道。
“你们说的都对,据我所知,魔都大学的师生总人数几乎是各个大学中最少的。”布罗基对两人的话附和道。
“我们的话怎么会都对?你难道没有听出我们观点的区别吗?”郝辛斯基对于布罗基这种“毫无原则”地附和批评道。
“我当然听出你们观点之间的区别了!但是我刚才提供的信息对你们的观点都支持了呀!”布罗基一脸委屈,他看到斯考尔教授走进教室,接着说,“我们可以找教授来评评理。”
听完布罗基的叙述,教授评论道,“你确实对两人的观点都支持了!逻辑上,你做到了左右逢源。”
“但是我们俩的论证几乎是相反的呀?他怎么可能对我们都支持?而且为什么他的信息是左右逢源?”姗羽滂关也被弄糊涂了。
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在黑板上写道:
郝辛斯基:因为师生论文总量第一,所以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
姗羽滂关:师生论文总量第一,这是因为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
在得到赫辛斯基和姗羽滂关对两人的论证确认后,教授分析道,“你们两人论证的观点都是‘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但是郝辛斯基的观点是结果,即从‘师生论文总量第一’推出‘师生论文人均数量第一’,这是结果模式论证;而姗羽滂关将‘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作为原因来解释‘师生论文总量第一’,这是原因论证模式。概括而言,你们俩的观点是相同的,但是由于论证模式不同,郝辛斯基的观点是结果,而姗羽滂关的观点是原因。”
“是的。我们的观点相同,但是对因果关系的看法不同。”郝辛斯基点头同意教授的分析。
教授继续分析:“布罗基提供的新的信息是,‘魔都大学师生人数几乎是各个大学中最少的’。很容易理解布罗基的信息对姗羽滂关的论证是无他因加强。师生论文总量第一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人多,还是因为个人很优秀,即人均论文数量多?布罗基的信息排除了‘人多’这一因素,所以对‘人均最多’起到了加强作用。”
“那他的信息又如何对我的观点加强的呢?”郝辛斯基仍然存在疑问。
“好的,我们先来看看对结果模式进行削弱加强的基本方法。”说着,教授示意学生们阅读以下内容:
结果模式论证:论证认为现象A将导致结果B。
他因削弱:新的信息表明,同时存在的X现象将导致非B,这对论证构成削弱;
他因加强:新的信息表明,同时存在的X现象也将导致B,这对论证构成加强。
论证一
圣乔治公司今年换了总经理,在新任总经理的领导下,今年公司销售额比去年扩大了一倍,有理由相信,圣乔治公司今年的利润将明显好于去年。
新的信息A:圣乔治公司今年产品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比去年大幅上升;
新的信息B:圣乔治公司今年产品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比去年略有下降。
“显然,新的信息A对论证一是削弱,新的信息B对论证一是加强。”预计学生们阅读完毕后,教授针对“论证一”讲解道。
“对于结果模式论证的加强、削弱都是他因,事实上就是思考其他因素对于论证结论,也就是因果关系中结果的作用,相比原因论证模式的削弱、加强,我认为对结果模式的削弱、加强显得更容易。”郝辛斯基认为自己理解了教授讲授的内容。
教授对赫辛斯基点点头,同意他的说法。“是的。结果模式论证的削弱、加强更直接,所以也就更为简单。关于你的论证,从‘师生论文总量,第一’推出‘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显然要考虑‘师生数量’。论文总量大,但是师生人数多,人均就未必第一了。布罗基的信息‘师生人数几乎是最少了’显然加强了你的观点‘师生人均论文数量第一’。这比支持姗羽滂关观点更容易理解。”
“确实如此!布罗基的信息确实对我的观点也给予了加强。这很有意思,我和姗羽滂关的论证明显不同,但是同一句话却能够做到左右逢源,同时加强我们的论证,难道论证模式的不同不影响新信息的加强或者削弱吗?”郝辛斯基理解了教授的观点,同时提出新的疑问。
“这确实很特殊,他之所以一句话能对两种论证都起到加强作用,是由于你们两人的论证都是基于一个统一的数学关系:人均论文数量=论文总量/师生人数。但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观点,以及观点属于原因还是结果,对于分析新的信息和论证之间具有什么关系产生实质性影响。换句话说,加强、削弱是针对论证观点的加强与削弱,但是观点存在于具体的因果关系中,所以,逻辑分析需要先确定观点是原因还是结果。”说完,教授示意学生们继续阅读以下内容:
论证二:安迪斯大街今天一定会拥堵,因为今天的雨太大了。
论证三:安迪斯大街今天这么拥堵,一定是因为今天的雨太大了。
新的信息C:安迪斯大街今天由于临时施工修路,有一条车道封闭。
片刻,看到学生们都抬起了头,教授分析道:“新的信息C对论证二和论证三的作用是不同的。论证二的观点是‘安迪斯大街今天一定会拥堵’,这是结果模式论证,新的信息C对论证二的观点起到加强作用,即除了论证中的‘雨大’会导致拥堵外,‘临时施工修路’也会导致拥堵。论证三的观点是‘雨太大’,认为‘安迪斯大街拥堵的原因是雨太大’,这是原因模式论证,新的信息C对论证三起到了削弱作用,即‘临时施工修路导致拥堵’,从而削弱了‘雨大’这个原因。”
“新的信息C对论证二和论证三削弱、加强方向是不同的,是不是因为这两个论证的观点是不同的?”郝辛斯基学习一直很细致。
“是的。”教授一直很喜欢赫辛斯基学习中的细致态度,“对论证的削弱、加强就是对论证观点的削弱、加强。因此,理解削弱、加强的第一步首先是明确论证的观点是什么,因果关系的分析目的也是为了确定论证的观点。不知道论证的观点是什么,也就不能理解新的信息与论证之间的关系。”
“上面两个论证中的‘雨大’和‘拥堵’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是确定的,那有没有可能两个现象的因果关系方向是不确定的,于是出现观点相同但是论证模式却是不同的呢?这时候新的信息与观点的关系又该如何分析呢?”布罗基也提出自己的疑问。
“你说的情况尽管比较特殊,但是在互为因果的现象中却很常见。”教授一边说,一边示意学生们继续向下阅读:
论证四:乔治成功了,因为他很自信。
论证五:乔治成功了,所以,他变得更加自信。
新的信息D:乔治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非凡的努力。
片刻,教授针对以上两个论证进行了分析:“‘成功’和‘自信’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也许不是单一的。论证四和论证五体现了这一点,它们的结论都是‘乔治自信’。论证四是原因模式论证,新的信息D对论证四属于他因削弱;论证五是结果模式论证,新的信息D对论证五既不能削弱,也不能加强。”
“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逻辑对论证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论证的观点,第二步是确定观点属于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还是结果。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分析新的信息对论证属于加强、削弱,还是完全无关。”郝辛斯基一半总结,一半提问。
“是的,确实需要这两步对论证进行逻辑分析。”教授表示同意。
“那是否有可能论证本身的观点就很模糊,于是无法确定新的信息与论证之间的关系呢?”郝辛斯基进一步问道。
“有可能,论证模糊属于逻辑谬误。”说着,教授示意学生们继续阅读:
论证六:麦迪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当然他的知名度也很高。
新的信息E:麦迪是一位非常随和有着众多支持者的政治家。
“对于论证六,我们不清楚论述者的观点到底是说明‘麦迪很有个性’还是‘他的知名度很高’?新的信息E对前者略有削弱,但是对后者却略有加强。”教授针对“论证六”分析道。
“那对于这样的论证,我们又如何进行逻辑分析呢?”姗羽滂关感到困惑。
“我们很难进行逻辑分析!”教授看了看手表,马上就要下课了,“就像对于不理性的人,我们很难理性地对待他(她);同样对于不逻辑的论证,我们能够做的不是逻辑分析,而是自己避免类似的错误。”
学习总结
对于论证进行逻辑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论证的观点,第二步是分析观点是因果关系中的原因还是结果。
确定观点并明确观点属于原因还是结果是分析新的信息与论证关系的基础,不同的观点、观点的因果关系属性不同,新的信息对论证的削弱、加强就有可能不同。
一个论证的观点要清晰,模糊论证是逻辑谬误的一种,论证者要尽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