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自我成长的力量 » 自我成长的力量全文在线阅读

《自我成长的力量》你没有被随时看见,但你值得被看见

关灯直达底部

有时候我觉得我没有朋友,没有人真正在意我。当我独处的时候,我会觉得孤单,甚至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余。我觉得每个人都那么充实快乐地活着,而我却觉得自己似乎快被世界遗忘了,不会被人记得。电话没有响起,qq没有滴滴声,关机三天,再开机会发现——根本没有人找你。这是一种多么痛彻心扉的失落感。

当没有人主动找我的时候,我会很失落;当别人不够主动的时候,我会很失落;当别人不足够重视我的时候,我会很失落。

这种失落感在说:你并不被人们在意,你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并不重要。

当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或者去上某个课程,或者参加一个聚会,又或者到一个新单位时候,我常常难以开口,不知道怎么跟身边的人开启话题。有时候我会告诉自己该认识一下身边的这个陌生人,该多个朋友,该主动与人发生联系,但是我不知道说什么,常常不知所措。所以我会独来独往。他们互相认识,我和我自己认识。即使是旅游、坐火车的时候也是如此,我基本不会主动去和外人说话,自己干自己的。他们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但这肯定不会包括我。我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他们的欢乐。所以我宁愿躲在角落里默默呆着,告诉自己其实是我不愿意加入,以获得一点主动感。

以前我会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我太内向,但是后来我却发现,其实虽然我嘴上不说,内心是有渴望的,是渴望别人主动跟我说话的。当有人主动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我也怕那种主动找个伙伴去做练习,或者去拥抱每一个你喜欢的人的活动。我肯定会站在那里不动,等着被人选上或者剩下,我很难主动去找别人。我甚至会故意躲起来,并且给自己找个理由——是我不愿意玩,不愿意参加——以让自己感受到舒服点,而不是觉得被别人忽视。

有时候我觉得,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交朋友,所以我几乎没有朋友,所以常常不被人想起。

另一面,我又拼命地通过各种炫耀嘚瑟和在party中闹腾来刷存在感,通过把通讯录里搞出几千个人来营造自己是被关注的假象。

被关注,被看到,被需要,被喜欢,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总之,我希望可以这样:当我到一个环境里,我希望别人主动找我说话;当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可以想起我并联系我;当我跟某人说话的时候,我希望他可以及时回复我;当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希望对方可以即刻接到。

然而我总是失败,因为我总是被遗忘。在群体中,我总不是他们的中心点。我只能在角落里安静地做个美男子。

后来我们做过很多练习,很多人对着一个人说“我看到你了”,被这么说的人会泪如雨下。我感动于人性的脆弱,原来我们内心中都有着这么多被人看到的需求。原来我们这么需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被别人看到,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要在存在上都这么依赖别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关注,才会感觉到好一点?

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得到过吗?显然不是。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只要发出呼喊,总会有人来支援。当我需要聊天的时候,只要弹起小窗,总有人陪伴。当在群体中,我主动去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会被拒绝,并能得到热情的回应。为什么我们会需要别人“主动”看到我们?甚至要通过各种炫耀嘚瑟来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看到的呢?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讲过依恋的形成过程,我觉得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过程:

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母亲是极度依恋的,因为他们需要被母亲看到,才觉得安全。他们也只有看到母亲,才觉得踏实。所以小孩子在最初期,他可以自己玩,但是一定妈妈要在身边。妈妈一旦超出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又哭又闹无法继续玩。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存在感。再后来,小孩子长大些了,他相信妈妈一直在身边。有时候他玩起来的时候,就会不想让妈妈看到,会推开妈妈,但是他内心里相信妈妈会一直在身边。也就是他建立了一个信念:当我想自己玩的时候我就自己玩,当我需要妈妈的时候我只要一喊妈妈就会过来。所以小孩子有时候会不断地喊“妈妈”来刷存在感,以向自己证明妈妈是存在的。于是安全型的依恋就建立起来了。

习得安全型依恋的小孩会有这样的特征:不需要妈妈的实体在场,只要小孩子在心里相信妈妈一直在,他就可以很安心地自己玩。他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妈妈一定会出现来保护自己。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妈妈就会出现。他也可以看着妈妈去做自己的事,甚至离开一段时间,因为他相信妈妈始终会回来。

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么幸运。当小孩子感受到危险情境的时候,当小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常常都不在。甚至有很多妈妈,因为工作要出门,小孩子不舍得,她就趁小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离开,或者看着小孩子大哭而不得不忙自己的事。这对小孩子来说创伤就极大了:一旦妈妈离开了我的视线,就可能再也没有了。所以他有着这样的信念:妈妈只有随时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才安全,一旦她离开我的视线,可能就再也没有了。他对妈妈并没有建立起安全的信任和依赖。这也就是不安全型的依恋。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心理满足,我们是要穷其一生来填补的。

长大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妈妈的象征。我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说,存在感。

当别人没有关注我们的时候,当别人在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在那一刻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重要,就会感到很失落。只有他们主动关心我们、主动找我们、主动跟我们聊天、主动点赞,我们才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这,就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只有当妈妈主动关心自己、妈妈在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我们才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一旦妈妈离开,就似乎永远都没有了一样。

他人此刻没有关注我们,并不意味着不关注我们。因为当我们需要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得到关注,也能得到热切的回应。即使他们没有来得及热切地回应我们,至少会在心里重视我们。只是他们不是我们的妈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当作世界的中心,能够随时给我们关注。

而这一点甚至妈妈都不能做到。

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也可以去理解妈妈。妈妈除了孩子外,还有生活、工作以及她自己的世界。她很重视孩子,但却不能把100分的注意力都给到孩子。她有自己的悲伤、无奈、无能为力。她有着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一切局限。她努力关注我们,但却总会失手。她没有接受过依恋理论的学习,没有掌握婴幼儿的心理规律,她不是育儿专家,不知道她做什么会带来哪些伤害。

所以我们注定从小就会经常感受不到存在感,经常会被忽视,经常会觉得自己不重要。

但妈妈的这些忽视并不意味着她不重视我们。我们长大了也是这样,他人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局限和悲哀,他人也有着自己内心里的那个小孩的渴望,甚至他人也很需要我们点赞和主动关注,也需要我们这个成年人来看到他。

即使你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没有人看到、不被人注意、没有人点赞、没有电话响起、没有人主动关心你、没有人能秒回你信息,你都依然是值得被看到的。你是成年人,不再是那个随时需要妈妈看到的婴儿了。你和他人平等,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当你真的有了现实需求,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爱,就是看见。当你拿起电话拨通每个朋友的电话去问:你记得我吗?你会想起我吗?我对你来说重要吗?我会被你忽视吗?你会得到一个个很肯定的答案。

你不需要一种幸福叫秒回,你不需要32个赞,你不需要别人主动跟你说话,你不需要别人主动关心你。这些都源自于你对于看见的匮乏,是幻觉。你很重要,你本来就很重要,所以你值得被看到。你只是没有被随时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关注。

因为你已经不是小baby,不需要随时被看到。

何况,你本身对很多人来说就很重要,虽然不是所有人。比如说你的父母、挚友、恋人、你能帮助到的人等等。

因此不要去问一堆“当我有困境,谁会第一时间记得我”之类无聊的问题,这些都充分说明你需要一个妈妈随时注意到你。

问题是,在等待被人看到的时候,你看到你自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