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不放纵情感,也不压抑情感

关灯直达底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避不开和情绪相关的烦恼。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中,人们总是因为情绪而烦恼:感到压力山大;因为怒气什么都不想干;因为工作失误而陷入沮丧;因为不小心弄丢了心爱的物品而难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而感到不安……这些内心的动摇,都是情绪。

每个人都希望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也是“心灵的反应”。在本章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避免由于情绪因素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吧。

首先“整理”自己的烦恼

佛教认为,“和情绪相关的烦恼”可以分为两大类:

①防止产生不快的情绪,一旦产生,能够迅速消除。
②思考如何与他人相处。

①和情绪有关;②和交往有关。这两者都非常重要,需要分别来探讨。实际上很多人都无法好好处理这两种烦恼。产生愤怒的瞬间,大脑就被“那是因为对方说了怎样怎样的话”或者“因为对方做了怎样怎样的事”等念头所占据,随后愤怒的情绪又和“我肯定没错”或“对方应该听我的”等想法发生剧烈碰撞,然后陷入没有止境的战争(烦恼)中。

有人认为:“人际关系就是烦恼的根源。”但是从佛陀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被情绪所困扰”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将这两个问题分开来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即情绪问题,属于自身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佛陀是如何理解和化解情绪问题的吧。

“不做出任何反应”就是“最终的胜利”

“避免不必要的反应”的前提在于从一开始就“不要做出任何反应”。关于“不反应的高手”佛陀,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陀,在古印度语中意味着“觉醒之人”。在当时的社会中,佛陀变得越来越德高望重,甚至连拥有数百名弟子的有名的婆罗门也归入了佛陀门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都具有绝对含义。佛陀的种姓是比婆罗门低一级的“刹帝利”(武士阶层),比佛陀更高阶的婆罗门竟然归入其门下,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一件令人震惊的大事。
有一天,某位婆罗门听说和自己处于同一阶层的婆罗门归入了佛陀门下——对于自尊心颇高的婆罗门来说,这是不可宽恕的事——他怒气冲天地来到佛陀的住所,在众多弟子和来访者面前极尽所能地对佛陀进行诽谤中伤。所有人都察觉到当时的氛围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但是佛陀却毫不在意,反而心平气和地这样回答道:“婆罗门,你在家中宴请宾客的美食如果没有被吃掉,最终会变成谁的食物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婆罗门回答道:“那当然还是我的食物。”
“那么这些食物你将怎么处理呢?”
“那当然是自己吃掉了。”
于是,佛陀这样说道:
“如果面对辱骂回以辱骂,面对愤怒回以愤怒,面对争执回以争执的话,就相当于接受并吃下了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并不接受你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话语终究还是你自己的话语。请你将自己的话语带回家。”

      ——选自《佛陀与辱骂自己的婆罗门之间的对峙·相应部》      

这里所说的“食物”是指婆罗门辱骂佛陀的话语。如果对辱骂回以辱骂,就相当于做出了和对方相同的反应,吃下了对方的“食物”。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接受”这样的“食物”,也就是“不做出任何反应”。

通常无中生有的辱骂总会惹人愤怒,但是佛陀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是因为佛陀的人生目标是追求“没有苦恼的心灵”,并且他很清楚,因为做出反应而扰乱内心的平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佛陀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做出反应,他往往只是看着对方,做出正确的理解,并且这样的立场非常坚定。

从佛陀的处世态度中,我们可以学到这样一个道理——不做出任何反应就是“最终的胜利”。

佛教中的胜利,并不是指战胜他人,而是指对他人“不做出任何反应”,不迷失自己的心。

听之任之——人际关系的基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还能学会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的思考法。

这位婆罗门的内心充满了“觉得自己是更高阶层种姓”的傲慢,以及对德高望重的佛陀的嫉妒和“我一定要给这个人点儿颜色瞧瞧”的敌意。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辱骂,大多都会反唇相讥:“你真是莫名其妙”“你太过分了”,或者“你也好不到哪里去”。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往往都是“慢”与“慢”的碰撞,任何一方都有“认为自己没错”——终究也是自己的想法——的理由,并且坚定地向对方抛出自己的理由,不断确认自己没错,这就是吵架时人们的心理状态。

但是佛陀却有不同的思考法。首先“正确”与否,因人而异。当对方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要否定对方的理由,也不要尝试去说服对方,只需要清楚地理解这件事对对方来说是“正确”的就行了。

或许有的读者会思考,如果有些时候事情必须得分个黑白正误,那该怎么办呢?这是我们稍后会提到的“和他人的相处方式”上的问题。在此,我们先思考一下如何让内心“不做出反应”这件事。

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不同的,因此思考方法不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份“觉得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应该相同”的期待,但是这样的期待和想法也不过是“妄想”而已。

此外,在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想法中还隐藏着“慢”。因此,只要碰到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就觉得自己被他人否定了,想要通过愤怒的方式做出反应。因此,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是容易愤怒。

这样的状态是被“妄想”和“慢”同时束缚的不健康的精神状态。此时我们需要静下心,重新去正确地理解“他人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是彻底不同的存在”这个事实。

将“他人的反应”和“自己的反应”分开来思考,对于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做到这一点便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

将烦恼减半的方法

对他人的反应听之任之时,烦恼就会减半。同时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应”,就能彻底摆脱因情绪动摇所带来的烦恼。

尽管如此,能够坚持完全不做出反应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稍不注意,怒气就会涌上心头,开始和人争执起来。那么有没有什么避免反应的诀窍呢?笔者推荐的方法很简单:将心分成两半,一半朝外,一半向内。

首先将自己的心分成“内外”两部分:闭上双眼,想象一下你的内心有一半朝向外界,有一半朝向自己。

朝外的心用于和人交往,不用做出任何反应,只需要理解对方所说的每一句话。当无法理解时,就仔细询问对方,或者认识到“现在自己还无法理解”。可能有时候我们会产生“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的念头,但这可能是你自己在“抗拒理解”。“觉得自己没错”的想法、“希望对方怎样做”的期待和要求、“他以前也说过类似的话”等对过去的妄想,当这些情绪占据了你的大脑,你便无法冷静、理智地去理解对方的话语。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上“根本不想搭理”的对象,比如不理解子女的父母、难以沟通的上司等,但是即便是面对这样的人,也要坚持“不做出任何反应”这一冷静的前提,客观地理解对方的话语,并思索对方想要做什么(想要索取什么)。

此时,朝向内部的心开始观察自己的“反应”,观察另一半的心究竟是感到愤怒,感到紧张,还是产生了怀疑之类的妄想。其实,这些反应的产生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不要忘记时刻用向内的心去观察自己的态度和反应。

在禅宗的世界里有个词叫作“不动心”。心如止水,需要定力。人类的心,直到死亡那一天,或者直到佛教修行的终点——涅槃(开悟)之前——都会持续动摇。心灵产生动摇也是很自然的事。始终注视着自己动摇的心,并努力停止心灵的反应,这就是“不动心”的真谛。

一旦向内的心发生了动摇,就很容易被“对方的反应”所控制和束缚,最终被愤怒、紧张、胆怯、恐惧、怀疑、记忆、妄想、悲伤等烦恼的波涛吞没,之后流泪、怨恨、埋怨、不甘之类的反应又会占据你的身心。

所以说,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多余的反应”,只有修炼出一颗“不反应的心”,才能避免不愉快的情绪产生。通过反复练习,最终你也能获取不做出多余反应的心灵——“不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