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管理情绪的基本原则——重视快乐

关灯直达底部

在情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重视“快乐”。所有人都希望获得幸福,那么究竟什么是幸福呢?佛陀教导我们要关注心灵的状态,所以幸福或不幸福可以理解为快乐或不快乐。

“快乐”是指感到喜悦或欢乐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幸福。

“不快乐”是指内心充满愤怒、恐惧或不安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不幸福。

这并不是佛教独有的理解方式。据说世界上有一种原始生物,当它进食的时候(快乐)和遭遇危险的时候(不快乐),会从身体里放出不同颜色的光。从高等生物的角度来看,快乐和不快乐的时候身体所释放出的荷尔蒙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

人类也是一样的。婴儿在开心的时候就会咧开嘴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放声哭泣,我们的人生也是从快乐与不快乐的反应之中开始的。

另外,佛教中将“快乐”表述为“乐”,“不快乐”表述为“苦”。还有一个词叫作“不苦不乐”,也就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的状态。

但是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下,大多数人更容易陷入“不快乐的心理反应”。被欲望所驱使的人类,觉得“不苦不乐”的状态非常无聊,无聊就会导致不快乐。无论如何,人的心理状态永远都是“二选一”,我们的人生就在快乐和不快乐之间不停地动摇,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

如果希望获取幸福,就要更加重视自己“快乐的心理反应”;想要远离不幸,就要尽量避免“不快乐的心理反应”。

追求自己的欲望并非错误

那么,“重视快乐的心理反应”具体是指什么呢?

生物感到快乐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所以坦率而主动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比如,仔细品尝自己喜爱的美食,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家人一起愉快地生活,重视兴趣爱好等“五感”上的快乐,也就是主动地激发“美味”“快乐”和“舒服”等心理反应,这些都能让我们感觉幸福。请.加.微.信.公.众.号:tobseller,每.天.分.享.最.新.畅.销.书.籍,十.万.书.友.等.待.您.的.加.入。

或许有的读者会想:佛教不是提倡禁欲的生活方式吗?确实,佛教推崇“清心寡欲的修行方式”,为了达到让内心获得安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涅槃”——快乐和不快乐的反应都应当回避。佛教中确实存在这样严肃的一面。

但是这样的最高境界只是一种“方向性”,不可能成为世间所有人的共同目标。确定“唯一的目标”,让所有人都朝着目标共同努力的系统被称为“宗教”,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够摆脱苦恼、获取自身的幸福便足够了,所以我们在此传授的都是原始佛教中比较普世和开放的理念以及修行方式。

管理自己的欲望

如果说“只要能感受到快乐,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欲望”,那么对于承认欲(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欲望),我们也有不错的“管理方式”。

例如“希望在工作中得到好评”“希望得到他人的感激”“希望得到表扬”等想法可以刺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该没有什么人会拒绝这样的欲望。因此,假如你也有想要尝试和挑战的事物,那可以大胆主动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即便动机是“想要赚大钱”“想要成为人上人”或者“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之类属于“烦恼”的想法,只要这样的目标能给你带来快乐,那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个先决条件:“满足欲望便能够带来幸福”这件事仅限于本人感到快乐的时候,相反,假如欲望过度膨胀,变成了“焦虑”“不安”“没有进展”或者“努力之后也得不到认可”之类的不满时,我们就必须放下这样的欲望。佛陀认为,感到“苦”(不快乐)的时候就是该放手的时候。

人的一生永远处于“被欲望驱使,感到不快乐”和“享受快乐”的两种心理状态之中。将欲望转化为自己的能量,去感受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些是非常合理的;对多余的欲望伸出双手,一旦得不到满足便感到不快乐的生活方式则是不合理的。

任何人都想要幸福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可以多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是处于快乐的状态还是不快乐的状态,一旦感到不快乐,我们就该放下某些多余的欲望了。

增加内心的快乐,减少不快乐

心灵的反应取决于“用心”,有时候强烈,有时候微弱。假如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在开心的时候能够用心地去体会到这一刻的感受,那么这种快乐就能更加持久和鲜明地留在你的身体里。

是否用心,也会决定你的幸福有多少。笔者作为一名修行僧侣,每日都在实践“用心”的修行方式——参禅、正念和冥想。让自己的注意力游走于全身的每一处,体会脚底的感觉、呼吸时腹部的收缩与放松,在这样的状态下不会觉得无聊,心会永远处于“保鲜状态”。

增加快乐,减少不快乐,这就是收获幸福人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