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停止比较,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关灯直达底部

任何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是我们常常被别人影响,甚至忘掉自己手头的工作,尤其是爱和他人进行比较这一点,绝对是产生烦恼的根源。请问各位读者能否真正停止比较、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呢?如果遵循佛陀的思考法,这是完全能做到的。

过度比较是一种不合理的思考方法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比较呢?在杂志上看到某个年龄层的平均年收入统计数据时,有的人会暗自高兴,有的人会沮丧不已;看到在各种行业中活跃的青年才俊时,有的人会觉得不甘心,有的人会感到焦躁。人们的心时刻都在观察外界,通过收集职业、地位、收入、外表、学历、评价等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当一个人能够自己肯定自己、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时,这种和外界进行的比较也就不再有必要了。正因为无法彻底肯定自己,无法理解自己,所以才想要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价值。或者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比较中,总希望自己占据上风。

但过度比较本身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思考方法。究其原因:

第一,所谓比较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不存在的虚拟妄想,因此我们无法通过比较获得真实感受。

第二,无论怎么和他人进行比较,自己的状态都不会因此发生变化,所以越比较,越不安。

第三,要想在比较之中找到一丝安全感,就必须占据绝对上风才行。但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所以这一点也不可能办到,因此人们总是感到不满足。

综上所述,过度比较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没有价值的思考。

即便如此,为什么人们还是如此热衷于比较呢?大概是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对妄想习以为常了。

妄想是易如反掌的事,人们习惯于妄想。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是可以轻易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偶尔也能找到一些优越感,因此人们便不由自主地开始比较。换句话说,人们热衷于比较的状态,和热衷于妄想时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都属于无所事事,消磨时光。

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最优秀的,而周围人都不如自己。贤者领悟到,这才是产生苦恼的偏执所在。
停止和他人进行比较。因为不论比较的结果是势均力敌还是比对方逊色或优秀,都只会带来新的烦恼。

      ——选自《经集·至高的思考》      

一定能实现目标的“正确的努力方式”

如果说比较是始于承认欲的妄想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尽早远离它,因为还有更多值得做的事情在等着我们。

满足自己的“承认欲”,需要采用正确的努力方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①将想要得到认可的想法转化为动力,改善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②在任何时候,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③将自己的理解作为基准。

只要你没有出家的打算,满足自己的承认欲也是无可厚非的。“不想输给对方”“战胜对方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希望能够得到好评”之类的想法如果能够变成自己的行动力,那就是有益的。但是我们只能将这些想法转化为动力(动机),而不能将其作为我们的目标。因为他人是否给予好评这件事完全取决于他人,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如果将他人的评价当作目标,那就会陷入“在意他人看法”的痛苦之中。

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希望得到好评,希望获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这些都取决于他人的决定,属于尚未发生的事。自己口中的话语、这一瞬间的想法和现在能够做到的事情之外的所有一切,都不过是妄想。佛教认为,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不应当将妄想当作目标。

“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的想法,这只是一种动机,或者是体现最终成果的一种“方向性”,但是一旦开始去做某件事,我们就可以切换到佛陀的思维方式——改善,集中,然后加以理解。

改善、专注、理解——寺院中“作务”的效用

作务,是指寺院中的僧侣做杂役等各种体力劳动,和坐禅一样被视为重要的修行之一。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我们做某件事之前,首先要有“改善”的观念。改善,在佛教中是指想方设法带来愉快的心情。工作的推进方法、小道具、背景音乐、环境、配色、电脑软件、手机的应用程序、和他人的交往等,任何事物都存在可以改善的余地。

前文已经说过,人类的内心永远只有快乐和不快乐两种状态。当我们感到不快乐的时候,就会想要逃避问题(也就是压力)。相反,如果感到快乐,就会更加执着于眼前的对象(也就是动力)。只要抓住这一点,我们就能通过改善周围环境的方式来体验快乐。

进一步来说,“正确的努力方式”并不是指对“希望得到他人认可”或者“希望成功”之类的来自外界的判断因素的追逐,而是说不论最初是什么动机,一旦开始做某件事,就应该找准“内在的动机”并加以努力。也就是重视注意力的集中和充实感等内心的快乐,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寺院中的“作务”就是指这样的实践方式,不在乎最终结果是否有意义,而是认认真真、心无旁骛地体会充实感和磨炼心性的快乐,将自己的理解作为最终目的。

禅的智慧: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所谓“自己的工作”,是指对自己来说有必要、有用、能够自己完成的任何事情。这些事和他人的意见以及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

所谓“正确的努力方式”就是指,忘掉外部世界,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在这样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积极的思考方式。

能够忘我的人才是成功的人。借助禅的智慧,笔者归纳出了“集中于自己的工作”的步骤。

1.闭上双眼——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用心”

我们过于在意外部的花花世界,总是被外部世界吸引,无法使内心的情绪保持平稳。只要接触到外界,就会做出反应,这就是人心。你的内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强大。任何事物都是反应的根源,越是做出反应,越会产生多余的杂念,所以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就是内心的真实构造。接下来我们需要闭上双眼,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反应”——闭上双眼后,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

疲劳、压力、不满、紧张,以及其他如同飘浮在空气中的尘埃一般的杂念将逐渐浮现在我们眼前。但不管是怎样的念头,都是客观而合理的存在。

观察时间没有特别要求,30秒或5分钟都没问题,完全可以自行决定。如果在情绪比较焦躁的时候,建议将时间延长至15分钟。

闭上眼,继续观察自己的内心。如果做到这一步,就能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这就是消除不必要反应的正确方法,也是让心灵恢复平静的好方法。

3.睁开眼,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到时间之后,睁开双眼,然后开始从事眼前的工作

最初的干劲儿非常重要,当我们消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反应之后,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从事眼前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注意力可能逐渐下降,最终甚至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然后从上述第1条,“闭上双眼”重新开始。

上述方式就是佛教中的“八正道”的“日常生活版本”。“八正道”是指八种对于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方法,其中包括①正念、②正定、③正精进这三点。

①正念是指集中意念,通过口头语言来确认内心反应的方法。②正定是指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③正精进是指持续地集中意念和注意力。如果能同时实践这三种方法,就会进入叫作“禅定”的高度集中状态,也就是“内观冥想禅法”。

当然,这三种方法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集中于眼前的工作”这样的情况。上述三个步骤就是对这三种方法的归纳,希望所有读者都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实践这样的“注意力集中模式”。

闭上眼,静下心,然后睁开眼,开始专心致志地沉浸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在佛教中,开始做某事的信念被称为“决定”——就如同撑竿跳之前的助跑一样,通过这三个步骤,会让你的工作质量有质的飞跃。

“无心”与“尽心”

一旦进入工作状态,就不需要在意他人的意见,也不应对外界产生任何妄想。

专心致志的时候,忘掉周遭的一切,进入“无心”的状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于工作之中。

此时,“不必要的反应”已经彻底消除,内心变得澄澈透明,能够体会到集中注意力所带来的充实和喜悦。这时心中的实际感受就是“理解”。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么任何人对你的评价都不重要了。只要集中注意力,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成果,受到他人的感谢,或者得到表扬。但是,在集中于眼前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工作本身已经有了彻底的理解,因此能不能得到感谢和表扬都完全不重要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平心静气,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眼前的工作;完成工作后,能够彻底地理解工作的实质,最后干脆利落地结束工作。

综上所述,在这个过程中,他人的意见或评价都变得不再重要。佛陀认为,注视自己的内心,答案自明。

不要因为外界的因素而舍弃自己该做的事。要了解自己该做什么事,专注于自己该做的事。

      ——选自《法句经·关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