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摆脱“挫折感”

关灯直达底部

希望取得胜利的念头越强烈,失败时的挫折感和痛苦就会越强烈。许多人都无法走出挫折、失望和失败后的伤痛。

佛教认为,世上原本没有胜利和失败,这样的念头完全产生于欲望和妄想。这并不是一句安慰人的话,而是在正确理解自己的内心后认清的一个重要事实。

“现在进行时”的嫉妒和“过去式”的自卑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嫉妒这种情绪。当人们感到嫉妒的时候,就会对比自己更出色、更优秀、更成功的人做出反应。

“羡慕有能力、受到领导表扬的同事”的想法,以及“见到身边的同龄人都如此出色,内心感到有些焦急”的想法,这些都属于对他人做出反应后所产生的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针对他人的“现在进行时”的情绪,但是在分出胜负后又会转变为挫折、自卑或怨恨等“过去式”的情绪。但是不管以哪种形式出现,嫉妒总是折磨着我们的内心。不过只要运用正确的思考方法,我们完全能够摆脱嫉妒的束缚。如果将嫉妒这种情绪理解为“对他人的偏执”,就能够产生有趣的理解。关于“偏执”这个词,让我们先来看看佛陀的理解。

人们因为三种偏执而苦恼:

①求而不得的偏执——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
②奢望永恒的偏执——但是终将失去。
③想要摆脱痛苦的偏执——但是痛苦却伴随一生。

      ——选自《在鹿野苑对五比丘的开示·相应部》      

也就是说,嫉妒中包含了上述三种偏执中的两种。

第一,希望获取他人认可的偏执。但是当无法得到认可时,便会陷入苦恼。这是产生于承认欲的偏执。

第二,觉得受到认可的他人看起来特别碍眼的偏执。这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怒转嫁给他人的状态。

也就是说,嫉妒的本质是将“无法满足承认欲”的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的一种状态。嫉妒属于“三毒”之一的“愤怒”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来自嫉妒的愤怒其实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如果自己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可,那就不会产生任何嫉妒。愤怒的真正原因在于无法得到他人认可,承认欲未被满足所导致的不满。

所以说嫉妒本身和他人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关系却要将怒气转嫁到他人身上,那就相当于“乱发脾气”。心情烦躁的时候大声地责骂小孩,为了缓解压力而故意找碴等行为都是出于类似的心态。

嫉妒的根源在于承认欲,那么该如何满足自己的承认欲,也就是说该如何才能获取他人的认可,这才是思考的重点。而将自己的不满转嫁到他人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缘木求鱼了。

“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

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首先需要完成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前文中已经提到的“正确的努力”。一切都要从正视自己的内心动机和自己所拥有的能力——现阶段能够做到的事情——开始着手。

自己所拥有的能力,是指性格、资格、技能、才能、经验等事物,很显然这些都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能力。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所以不管怎么嫉妒他人,我们都不一定能够获取同样的成果。

而且每个人的努力方式,也就是前进的方向也有很大差异。人们常常关注那些成功人士,希望(妄想)采用相同的方法来取得同样的成果,但我们真正该做的,其实是静下心来找寻自己的成功之道。

摆脱嫉妒心的第一步就是从关注他人的状态转变为关注自我的状态。不要一味地关注他人,要走出嫉妒所带来的愤怒。同时要从“希望通过复制他人的方式取得和他人同样的成果”的妄想之中清醒过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嫉妒心。

如果内心还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那就应当思考“我现在能做什么”“我现在是否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位了”以及“是否还有其他值得尝试的事情”等问题,渐渐地,你的注意力就会转向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如何推进工作和改善生活等方面。

佛教中将这样的思维称为“自观”——看清自己的脚下。看清自己的脚下,先把能够做到的事情全部完成。这样的努力和改善方式,只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从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始行动。它并不困难,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到这一步,你就能摆脱嫉妒心,享受自己努力的全过程。

人生价值可能在别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认可自己的人和不认可自己的人。和空气、阳光等自然要素不同,具备社会价值的事物数量总是有限,所以每个人做出的成果都会被拿来作比较,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如果设立了目标并为之努力,但最终却没能取得成功,那么此时该如何正确地思考呢?

如果过度偏执于被人认可、想要取得成功,那么由承认欲所引起的不满和愤怒将永远持续下去。嫉妒心、挫折感、自卑感和怨恨情绪等都是由这样的偏执所引起的。

如果因为偏执而产生了动力,当然也可以放手一搏,但假如因此产生了苦恼,那就说明“思考方法发生了错误”,需要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维。

如果从佛陀所讲述的“慈爱”的观点来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一点。如果说“慈爱”这个词过于抽象,那么“奉献”这个词就容易理解多了。有了奉献的动机,首先要思考的就是,“我现在能够发挥怎样的价值”。只有在这一刻,自己真正的人生才能正式拉开序幕。

不少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和别人相同的成功、相同的胜利、相同的创意、相同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果他本人觉得没有问题,那也无妨,但假如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足,那就说明这样的思考方法可能并不适合自己。此时我们不需要自我否定,改变一下思考方法即可。

如果你见到其他人取得了你曾经梦想中的成功和胜利,那请由衷地祝贺对方。悲悯之心能够让你体会到对方为之付出的辛勤努力,这样的体会就是“敬意”。

但如果对他人充满嫉妒的情绪或者自己产生了自卑心理,那就需要切换一下思考方法了——“我不需要和他人拥有相同的人生价值,或许我的人生价值在别处。”

人生最终极的目的是奉献。只要能够为他人奉献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最出色的人生。将奉献作为人生目标,首先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体会那些细微的喜悦和人间烟火,这样的人生其实已经十分圆满。

“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方式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都体验过挫折和失败,但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些过往的糟糕经历而否定自己的能力,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性格、能力、运气(时机)都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心灵的反应”也千差万别。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所不同,所以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有巨大差异,最终形成百态人生。我们无法去比较百态人生,因此当执着于胜负、优劣、人有我无等情绪的时候,就会陷入偏执和妄想的泥沼。此时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闭目静心。

闭上双眼,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隔绝让你苦恼的外界刺激。此时,“外界”已然消失。这就是独立于世、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方式。

青莲、红莲、白莲皆萌生于水底,成长于水中,绽放于水面,却未被污泥所染。开悟之人,成长于俗世,却未被俗世所染。

      ——选自《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