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找回正确的心态

关灯直达底部

很多人永远活在索求、反应和苦恼之中,若要摆脱这样的贪欲,寻求最终的圆满,就必须拥有全新的心态。

如何面对“燃烧的内心”

每个人都会为了活下去竭尽全力。生活中,很少有人故意让自己卷入不幸或者故意犯错,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永远都在追寻“圆满的人生”。

我们的内心总是觉得不满足。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内心永远如此饥渴呢?

人心原本就是彷徨犹豫、无法得到满足的,或许佛陀是第一个意识到这一点的人。

万事万物皆在燃烧。我们所见到的和所想到的一切都在燃烧。
贪欲、愤怒和妄想的熊熊火焰点燃了一切。
人心永远都因为苦恼、衰老、失去、忧郁、悲伤、痛苦和烦闷的火焰而备受煎熬。

      ——选自《象头山法话·五部》      

这里的“燃烧”是指心灵做出的反应。欲望、愤怒和妄想都表明心灵已被“点燃”。佛陀说过,“燃烧的内心”让世人无止境地挣扎苦痛,只要心灵不断做出反应,这些不满和苦恼就会永远伴随左右。

如果没有全新的心态,这些心中的饥渴、愤懑、失落、不安和痛苦都将无法得到平息。这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第一点。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处安放心灵的“避风港”。

安放心灵的避风港——达摩

这里所说的“避风港”是指支撑内心、强化内心的思考方法。它和“不断做出反应的心灵”相反,是一种让人静下心来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法。

佛教中将人们应当遵循的“正确的生活方式”称为“达摩”,这个词表示法意、真理、真实。

“我将遵循达摩度过此生。”这是佛教徒宣誓誓言《三皈依文》中的一句话。皈依是指基于某种信念而生活的意思,《三皈依文》是指基于佛(佛陀)、法(达摩)、僧(僧伽)的教义而度过一生的誓言。

乍一看这似乎属于宗教礼仪的范围,但是它却又有更加深刻的本质。皈依的本质就是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去强化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对自我的约定和誓言。

这一刻,我们的内心是否存在“正确的生活方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佛教看来,“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像这样:

①避免多余的反应,正确而客观地理解事物。佛教中称之为“正见”。
②净化“三毒”等有害反应,保持内心澄澈。佛教中称为“清净行”。
③祈祷他人能够获得幸福。也就是怀有“慈、悲、喜、舍”的用心。

这样的生活方式已经超越了单纯作为某一个宗教的修行方式,这是全世界人类都应当拥有的普遍而正确的生活方式。

没有必要信教,也不需要沉溺于宗教,只要在每次我们的心灵做出反应之前,都能回到这个心灵的避风港,就能走出人生的迷思。

如果在湍急的河流中无立足之地,很快就会被河水卷走。但只要有一处立足之地,就能躲过被卷走的命运。

      ——选自《在长者苏达塔的花园中·五部》      

天助自助者

许多人的心中没有避风港,只能从俗世中寻求安慰,例如金钱、物质、舒适的生活、被他人羡慕的地位、职业和学历等。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能够获取幸福的答案就在俗世之中,所以拼尽全力也要获取具备社会价值的一切物质。可是这样的“索求之心”只会让内心愈加饥渴。

每个人都有欲望、愤怒和妄想,而现代社会也在不断刺激和利用人们的原始本能。

换言之,当我们向自身以外的世界寻求答案时,终究也只是对欲望、愤怒和妄想做出了反应。然后求而不得,周而复始,内心的轮回永无止境,却忘记了自我的本色。

佛陀曾说过,人们只应将“自身”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当作心灵的避风港。虽然现代佛教建议人们皈依僧伽(僧侣和长老),但是佛陀的本意却并非如此。

佛陀在晚年时,曾对身边的弟子阿南达说过这样的话:

汝无须寄托于任何外力。俗世中能够依赖的唯有自我和正确的生活方式——达摩。
除此以外的一切变幻,人们的迷思和话语,皆不可信。

      ——选自《给阿南达的鼓励·天启》      

这样的话语,对于那些“将内心寄托于俗世”的人来说敲响了一记警钟。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没有自信,觉得自己的人生只有苦恼,所以才将希望寄托于外界。但是佛陀反复强调,外在的世界中没有答案,充溢于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符号、价值观、思想、宗教等都是由人心创造出来的,想要寻求解脱唯有回归心灵本身。所以即使有时候产生了被他人救赎的感觉,那也不过是一种“妄想”,最终能够帮你跨越这些痛苦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心。因此唯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寻找到心灵的“避风港”,才是正道。

“归、去、来”,持续走下去

现在的你或许正处于无止境的忙碌,无法解脱的疲劳、空虚,莫名其妙的愤怒、悲伤、不安,以及自我否定的想法之中,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被世界遗弃了,只能孤独地走下去。

在这样的状态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闭目静心。感受自己的呼吸,注视眼前的黑暗,用尽全力去感受自己的心。在放松的状态下感受呼吸之间的身体变化,用“悲悯之心”去祈祷世间众生的幸福。

当你感觉找回些许自我的时候,再回到现实世界中。真正的人生就是这样“归、去、来”的重复。每时、每刻、每分,回归自己的内心。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重生”。而我们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不要忘记正确的方向

佛陀从未妄想过任何消极的未来,但也未曾想象过任何美好的未来,他只重视当下,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这样的心境就是对人生的信赖。

佛陀也曾有过消极的想法

我们常常听到“消极的想法”和“负能量”等词语,其实佛陀本人在领悟“正确的生活方式”之前,也一度因为消极的思考法而苦恼。佛陀开悟之前的俗名叫作“乔达摩”,他曾有过这样的想法:

奢侈华丽的宫廷生活、健康的体魄、人人羡慕的青春,这一切都有什么意义呢?肉体终要面对生老病死,那么青春和健康,甚至生存本身又有什么意义呢?

      ——选自《乔达摩年轻时的苦恼·增支部》      

据说乔达摩作为王族的子嗣,曾经过着非常奢华的宫廷生活。在一般人眼中,这样的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乔达摩和常人一样,也在思考人生的终点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同时他意识到现在所享受的一切都会因为疾病、衰老和死亡而失去。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活在这世上呢?这就是乔达摩的疑惑。

对于乔达摩这个阶段的烦恼,人们一般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他过度思考,过于悲观;另一种则认为,他不愧是即将成为佛陀的人,如此聪慧,能够认清现实。

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是正确的。俗世中的大部分人,在短暂的人生中追求那些求而不得之物,例如物质所带来的快感、肉体的快感、求胜的欲望、自尊的满足等小小的梦想。人们执着于这些未曾得到的幸福,在后悔、悔恨、怨恨之中迎来人生的终点。但是乔达摩却已看清,无论拥有多少物质,在人生的终点人们终将失去一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洞察力”,也可以理解为“比较极端的想法”。

或许当时的乔达摩对宫廷生活感到厌倦或者无聊——在这样的状态下,确实可能觉得任何事情都是空虚无常的——但是乔达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从“只剩下悲观的现实”之中开始找寻“新的生活方式”。

人的一生永远都在索求。但是索求可以分为两类,错误的索求和正确的索求。
错误的索求是指明知道人都有生老病死,却要索求永恒的想法。
而正确的索求是指意识到这样的错误,超越最终的失去,追求远离人生苦恼的生活方式。
我至今为止的人生,终究只是错误的索求。

      ——选自《乔达摩年轻时的苦恼·增支部》      

此时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佛教的本质,也就是正确的思考方法。正确的思考方法之一,就是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一般人执着于青春、健康、长生不老、财富、职业、地位、学历、他人的赞赏等,这是将俗世的价值观作为人生方向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些所谓的价值,就算实现了这些价值,它们也终将再失去。甚至连我们自身,在去世后的几十年,或许就会被社会遗忘。所以乔达摩告诫人们:对永恒不变的索求,就是错误和空虚的生活方式。

乔达摩的智慧不止于此。他不仅质疑自己的生活方式,还开始探索如何摆脱这份苦恼。这里所说的“摆脱苦恼”并不是指脱离社会、否定社会、放弃人生等消极的人生方向,而是指正视每个人都活在事与愿违的苦痛之中这个现实,然后再努力寻找远离苦痛的心,这才是正道。

实现“人生的圆满”

乔达摩陷入苦恼的迷思之中,在29岁时决定出离俗世。他在晚年时曾有这样的回忆:

年少时,我曾为了追求“善”而出家。

      ——选自《佛陀晚年的回想·增支部》      

这里所说的“善”(kusala)是指善良的心境,摆脱了疑惑和纠葛的清心寡欲的状态。佛陀将人生终极的方向称为“善”。

原始佛教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的心逐渐远离衰老。苦恼的心变得平静,我体会到了人生的圆满。

      ——选自《守墓长老苏皮雅的话语·偈颂》      

“人生的圆满”和年轻的乔达摩所追求的“善”是同一事物,都是指从苦恼之中获取解脱的心境。

人们总是不断索求,因为求之不得的现实而痛苦,因为终将失去的现实而苦恼。我们身处这样的现实,却不应被这样的现实所吞没。

“解脱”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只要我们自己觉得没问题,那就是解脱。能否解脱,取决于每个人的想法,而且不论多少岁,不论身处怎样的状况,每个人都能获取解脱。

如果将这样的解脱作为人生方向,那么剩下的一切都只需要交给时间即可。唯有解脱自身,才能避免俗世的诱惑。

当然,这并不是说事与愿违的现实和人际关系的问题就此消失,碰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能做的就是避免多余的反应。闭目静心,正视自己的内心,回归内心,这就是人生的圆满。

人生始终与苦痛相伴,解脱自我才是正道。但是佛教并未倡导改变现实,对于拼搏也不置可否。现实和人生都是永无止境的,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增加多余的烦恼。而想要实现人生的圆满,则需要正确的生活方式、思考方法和用心。

这是现实世界和人生的内在主题: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当我们思考这一点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超越现实。

当我未曾领悟到正确的思考方法时,总是不断地粉饰自我、摇摆不定、犹豫不决、被欲望所驱使。在佛陀的指引下,通过正确的实践,我终于从充满欲望的人生中解脱出来。

      ——选自《佛教弟子阿南达的自述·长老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