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几乎是同时创立的,前者的创始人是芝诺,后者的创始人是伊壁鸠鲁。这两派先讲哪一派完全出于个人兴趣,我之所以先讲伊壁鸠鲁派是因为他们的学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而斯多葛派则是经过漫长发展之后才确立的。
关于伊壁鸠鲁的生平第欧根尼·拉尔修最清楚,他生活在公元三世纪。但是他所知道的伊壁鸠鲁的情况很多都是来自传说,他笔下还有很多关于伊壁鸠鲁的诽谤,其中一些来自斯多葛派。古时候人们对对手的诽谤可谓是信手拈来,所以我们搞不清他笔下关于伊壁鸠鲁的事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不过,关于伊壁鸠鲁的主要生平还是可以确定的。他出生于公元前342年或者341年,父亲是一位殖民者,出生地是萨摩斯或者阿提卡。他十八岁来到雅典,之后又逃到小亚细亚。他曾经跟随德谟克利特的弟子学习哲学,所以他的哲学学说受德谟克利特影响很大。
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在小亚细亚创建学校,后来学校搬至雅典。他于公元前270年或者271年死于雅典。
他在雅典讲学的地点是在自己的花园中,来听讲的学员越来越多。除了学员、朋友以外,他们的妻子、孩子、奴隶,甚至妓女都可以来听讲。这些也成了对手们诽谤他的借口。他珍惜同所有人的友谊。他行事自然,为人坦率,不像之前的哲学家那样严肃。
他们过着团体生活,非常简朴,但是也非常快乐。他们的食物往往只有面包和水。团体的运转资金大多是别人捐助的,在他的信中经常见到一些要求别人捐助的话,不过他所要求捐助的只是一些生活必需品。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创始人。他发展了前人的享乐主义,并使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主张达到一种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病痛始终伴随着伊壁鸠鲁,他学会了忍受,不去抱怨。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受到鞭挞的时候也会感到快乐。临死前他写了两封信,在信中他说自己身上的病痛这些年一直没有减轻,他一直在承受着痛苦,但是他不去抱怨。他一想到与弟子们、朋友们的谈话就会感到快乐。最后他还嘱托别人照顾自己已故弟子的孩子。
伊壁鸠鲁并非没有缺点,他对之前的哲学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甚至提到他们就会发火。他不仅给自己的老师起外号,还给几乎所有之前的哲学家起外号。他不承认德谟克利特,甚至否认留基伯是一位哲学家。除此之外,他还非常专断。他的弟子必须学习他的所有学说,并且不准提出异议。两百年后的卢克莱修将伊壁鸠鲁的学说写成了诗,这也弥补了伊壁鸠鲁三百卷著作失传的遗憾。他流传下来的只有几封信和一些学说的片段而已。
同当时大多数的哲学一样,伊壁鸠鲁所想要获得的也是恬静。他认为善就是快乐。他在书中说过,没有了爱好上、爱情上、感觉上的快乐,善还能剩下些什么?他还认为心灵上的快乐是建立在肉体的快乐之上的,区别便是心灵上的快乐可以控制。
在伊壁鸠鲁之前,快乐被快乐主义者分为两类,即动态快乐与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解除痛苦的过程,静态快乐则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平衡状态。例如,很饿的时候吃东西的过程便是动态快乐,吃饱了之后的状态便是静态快乐。静态快乐不用伴随痛苦,又是一种平静的状态,因此伊壁鸠鲁选择这种快乐作为追求。这也是为什么他只选择面包和水作为食物的原因。
最激烈的动态快乐莫过于性爱了,这自然也是被禁止的。伊壁鸠鲁认为性交有害,并且认为婚姻和子女会让人对哲学的追求变得不严肃。但是他非常喜欢孩子。后来,他的追随者卢克莱修也认为爱情和婚姻有消极作用,但是他认为性交没有害处。
在伊壁鸠鲁心中,友谊是最可靠的快乐。他原本认为快乐是自己的私人追求,快乐是自己的事情。直到发现了友谊,他认为友谊同快乐就像是同义词。因此他提倡多交朋友,多培养友谊。没有友谊我们的生活将充满恐惧,将不会有快乐。不过他还说过一些自相矛盾的话,他说我们需要友谊是因为友谊能给我们提供帮助。这里他没有提到友谊带来快乐。
尽管伊壁鸠鲁的学说被认为缺乏道德,但是他却是非常真诚的。他对人世间的苦难非常同情和怜悯,所以才让大家都来信仰他的哲学。不要贪图吃喝,以免肠胃出现问题;不要在政治和感情上纠缠;不要结婚生子,这样就没有亲人去世的痛苦了;学会欣赏快乐,忽略痛苦;如果痛苦很深或者时间很长,就得依靠心灵的训练只去想那些让人快乐的事情。这一切中都透露着伊壁鸠鲁对解除世间苦难宗教般的热情。
为了让人们从苦难和恐惧中走出来,伊壁鸠鲁发展了一套自己的伦理哲学。他认为人类恐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宗教宣扬的受罪,二是对死亡的恐惧。于是,他要创立的伦理哲学宣称神对人世间的事情没有管辖权,并且人死后灵魂会一起消失。神对人的干预,以及人死后灵魂不死,这些都阻止了人们对解除痛苦的追求。所以,伊壁鸠鲁要打破这些学说。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的是,他是唯物论者,不相信原子如德谟克利特所说是被自然控制的。德谟克利特的说法是必然论,必然论出自宗教,要想反宗教就要反必然论。不然的话,反宗教就会反得不彻底。伊壁鸠鲁认为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布满全身。人死后,灵魂也就消失了。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还在,只是我们再也感受不到它们了。
他承认神的存在,但是认为神不干涉人世间的事情。快乐主义者不应该去参加公共生活,政府和权势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占星术、巫术、占卜在他眼中都是迷信。
按照伊壁鸠鲁的理论,我们没有必要害怕神,也不用担心死后会受罪。我们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尽管死亡不可避免,但是死亡并不可怕。这些学说能够减轻人的一部分痛苦,尤其是当人处于极度痛苦中时,作用会更大。
伊壁鸠鲁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成就,因为科学能破解迷信,所以他才选择科学。如果对同一种现象有好几种科学解释,他不会辨别正确与否,而是全盘接受。所以,尽管他热衷于科学,但是他的动机使得他对科学发展没有作出任何贡献。同时,他非常教条,不允许学生对他的学说提出异议。这也使得伊壁鸠鲁学派的人不懂得创新,思考有局限性。
伊壁鸠鲁的弟子中最有名的便是诗人卢克莱修,当时的思想氛围比较自由,伊壁鸠鲁的学说风行一时。但是奥古斯都皇帝想恢复以前追求德行的哲学和古代宗教,因此卢克莱修的才华便被湮没。直到文艺复兴之后,他的诗作手稿才得以被世人瞩目。他的名声也日渐高涨,他还是雪莱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他将伊壁鸠鲁的哲学转换成了诗歌的形式。相对于伊壁鸠鲁的谨慎,他热情奔放。有人说他是死于自杀。伊壁鸠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神明一般,尽管伊壁鸠鲁否认神能影响到人,他还是像赞美神明一样在自己的诗歌中赞美伊壁鸠鲁。
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著称于世。《物性论》一共分为六卷,其内容主要是阐明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原子论学说
关于希腊宗教的仪式如果你接受的话,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伊壁鸠鲁与卢克莱修要反对宗教。但是我们对于当时的宗教大多认识模糊,当时的宗教仪式很残酷,经常需要用活人来祭奠。在对奥林匹克诸神的祭奠中、罗马帝国出征的仪式中,都会有活人祭奠。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伊壁鸠鲁在提倡快乐的时候要反宗教、反恐惧。
经过研究证明,当时希腊有许多种信仰,它们非常野蛮。这些小的宗教后来被俄耳甫斯主义凝聚到一起,并在一部分人中流传。地狱的说法便是这些人发明的,基督教只是后来借鉴了这种形式。当时人们便对死后受到惩罚感到恐惧,这一点在柏拉图的《国家篇》中也有所体现。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伊壁鸠鲁时期。
我们今天对于伊壁鸠鲁的认识大多来自卢克莱修的诗歌。依我们今天的标准,伊壁鸠鲁派的学说应该是消极的。但是在当时,它们却是帮助人们摆脱恐惧的福音。
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苦难极深,以至死亡都会变成一种受欢迎的解脱方式。但当时的希腊人非常顽强,他们努力建立起一种新的秩序,以摆脱马其顿人统治期间造成的混乱。这些混乱加上精神病的折磨,让卢克莱修把死看做是一种解脱。
伊壁鸠鲁死后,伊壁鸠鲁派迅速萎缩。尽管如此,这门学说还是延续了六百多年。奥古斯都时代之后的哲学家都转向了斯多葛派。人们在生活中受到的苦难,只能到宗教里面去寻找解脱。基督教把人类死后描绘得非常美好,以此让人们忍受今生,死后得到解脱。这与伊壁鸠鲁派的学说恰好相反。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末,一种类似于伊壁鸠鲁派的学说在法国兴起,之后又传入英国。这种学说兴起的目的便是反基督、反宗教,同当年的伊壁鸠鲁派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