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或者高官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高低。这个称谓最早与饮酒有关。
爵是青铜所制的古代酒器,最早出现于夏朝晚期,盛行于商周时期。爵的基本形制为深腹,圆底,三尖足,前有流(倾酒的酒槽),后有尖锐状的尾,侧面有把手,口沿上有的分立两柱。长流和尾的造型是在使爵平衡,美观。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取的是雀的形状,在古代,“爵”读作“雀”。前面的流好像雀的长喙,后面的尾好像雀的尾巴,腹下三足好像雀的长脚。爵只能供有身份的贵族或者高官使用,平民百姓没有资格使用。在国君的酒宴上,根据身份和职位的高低,爵的形制和组合也不一样,等级森严。等级越低,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也就越远;等级越高,爵放置的位置离国君越近。这个放置爵的位置就叫“爵位”。由此“爵位”渐渐成为封号的称谓。
除了爵之外,还有许多别的酒器。商代最常见的组合是一爵一觚。觚(gū)也是青铜所制,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还有觯(zhì),青铜所制,形体比酒尊略小,有的有盖子。还有角,形状像爵,上口没有两柱。《礼记·礼器》规定:“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关于各种酒器的容量,《仪礼》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孔子认为周礼的一切规制都是尽善尽美的,周朝灭亡后,礼崩乐坏,甚至连酒器的容量都改变了。比如觚本来容纳二升,但是到了春秋末年,这个标准被改变了,而且觚的腹部和足部本来应该各有四条棱角,这时也取消了,于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感叹道:“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已经不像个觚了,这还是觚吗?这还是觚吗?痛心疾首的样子如在眼前。
具体的爵位历朝历代都不太一样,尧、舜和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是三等:公、侯、伯。周朝又恢复了五等爵。秦汉为二十等爵。再往后爵位更加繁复,花样层出不穷,宋朝甚至出现了一年的国库收入还不够宗室岁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