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在迎接客人时开语即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毫无疑问,该校长是把“七月流火”当成了酷暑的代名词,因此才有下面的“充满热情”。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堂堂大学校长居然对“七月流火”的词义一无所知。其实,不只是大学校长,大多数人也都是这样望文生义地理解的,你想,七月都流火了,那该多么热啊!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国风·七月》,开头两句就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人们观察到七月流火,就考虑到九月该给家里人添置御寒的衣服了。如果七月流火是正当酷暑,那么人们想的应当是怎样脱更多的衣服,恨不得穿上比基尼才好,哪里能够立马就想到两个月以后御寒呢!
“七月流火”的“火”不是指火一般的天气和热情,而是一颗星星的名字,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大辰”、“商星”,又叫心宿二,现代科学命名为天蝎座α,是夏季星空中最亮的星之一,同时也是银河系中最大的红超巨星。因为该星异常明亮,因此在中国古代,心宿二是人们用来确定季节转换的最重要的星之一。比如上古时期就有“火正”的官职,专门负责观察心宿二的时间和位置,以便确定季节的转换。
明白了“火”是指心宿二,相应地就明白了“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大火星慢慢向西南方流下去时,天气就要渐渐变凉了,因此人们才会未雨绸缪,感于时序的循环,马上就要准备缝制寒衣了。
其实,该诗第三段的头两句同样可以提示“七月流火”的含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萑(huán)和苇是两种芦类植物,也就是更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家喻户晓。蒹长成后为萑,葭长成后为苇,可见萑和苇都是秋天的产物。如同“九月授衣”一样,“七月流火”,天气渐渐变凉之后,下个月就开始收割萑苇,储存起来准备过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