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全文在线阅读

《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使节”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关灯直达底部

派驻国外的大使或者代表称作“使节”,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节”又称符节、符信,用金、玉、竹、木、铜等各种材质制成,上刻文字,分为两半,使用时以两半相合为验,是我国古代使者所持的重要凭证。郑玄解释道:“使节,使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周代专门设有执掌符节的官职,称“掌节”,而且对符节的等级和因地制宜都有具体的规定:天子和诸侯的使者要使用玉制的“玉节”,公卿大夫的使者要使用犀牛角制的“角节”。多山的诸侯国因为老虎多,所以要使用虎形的“虎节”;多土地的诸侯国因为人多,所以要使用人形的“人节”;多水的诸侯国因为龙多,所以要使用龙形的“龙节”。这三种符节都用金子制成,然后把所要传达的事情写在竹简上,配合符节一起使用。汉代的“竹使符”即由此而来。竹使符是竹制的信符,右半边留在京城,左半边授予郡国。凡是发兵一律使用铜制的虎符,其余的征调才使用“竹使符”。应劭解释过“竹使符”的形制:“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

对出入国门、关门,《周礼》也有细致的规定:负责管理国门和关门的人,只需使用普通的竹制“符节”即可;如果是财货出入,必须使用玉制的“玺节”;特使出访要持“旌节”。“旌节”跟其他的符节不同,虽然也是竹制的,但是柄长八尺,必须手持,而且竹节上缀有三重牦牛尾作装饰。汉武帝当年派遣苏武出使匈奴,苏武被匈奴扣留,放逐到北海去牧羊,苏武仍然持着这种旌节,时间久了,“节旄尽落”,节上的牦牛尾全都掉落了。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作“若合符节”,比喻两者完全吻合,就是从这些符节而来,形容两半符节刚好能够合在一起。起源于各种符节的“使节”一词,后来就泛指一国派驻另一国的外交人员。

虽然早就有“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的古训,但是弱国的使节常常会遭受羞辱。齐国国相晏子生得身材矮小,奉命出使楚国的时候,楚王为了羞辱他,在正门旁边开了一扇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死活不走小门,正色说道:“只有出使狗国才能从小门出入,我出使的是楚国,却让我从小门出入,难道楚国是狗国吗?”礼宾官一听,哪里能承认楚国是狗国啊,只好请晏子走正门进宫。

见到楚王之后,楚王对晏子说:“齐国大概没有多少人吧?”

晏子回答道:“我们齐国仅都城临淄就有7500户人家,走在大街上的行人,张开衣袖就可以遮住太阳,挥汗就像下雨,摩肩接踵,怎么能说没人呢!”

楚王立刻紧接晏子的话问道:“既然有人,为什么会派你这个小个子当使节呢?”

晏子回答道:“齐国派遣使节有个原则,贤能的使节派去出使国君同样贤能的国家,不贤的使节就派去出使国君同样不贤的国家。我是齐国最平庸最没有贤德的人,因此才派我出使楚国。”

这番话当场说得楚王哑口无言,楚王本想羞辱晏子,没想到晏子如此机智,反而羞辱了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