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竞争这一现实呢?大多数人会想到以下两点。
①参加竞争,以取胜为目标,认定这就是普世的规则。
②避免竞争,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和成功学相比,“避免竞争,自由地选择生活方式”的理念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佛教的思想属于第②点中的避免竞争。但实际上佛教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内心的态度,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活在现实中的问题。佛教并没有否定竞争这一现实,而是在思考如何在现实中明确自己的心态,所以我们还有第三种选择。
③以正确的动机来面对竞争。也就是说,除了取胜这一动机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动机来面对竞争。在胜利和失败这种二选一的价值观以外,还有其他的价值观值得我们选择。
佛陀的教导1:闭上双眼观内心
可能有读者会思考,以佛陀的思考法真的能在竞争型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吗?佛教认为这是可能的。但是首先,我们必须从过度竞争这一无意义的游戏中彻底清醒过来。
假设某一天因为竞争而倍感疲惫的你拜访了某禅寺的高僧。高僧让你先闭上双眼,闭上眼之后,眼前就只剩一片黑暗。在这片黑暗中,没有判断胜负的人类社会。在黑暗中,你所想到的一切都取决于你现有的思考方法。
——“我怎么可能输!”
——“我一定要取胜,我要让大家认可我的实力!”
——“我可不想被人小看!”
或许在黑暗中,你的内心涌起了这样的一些念头:对于胜利的欲望、自尊心、虚荣心、面子——这些念头全部都产生于内心的阴暗面——还有被别人超越、不如别人、输给别人、自己没有什么价值等念头也来源于此。
对于这些念头,首先需要正确地理解。
①每个人都有索求之心。
②每个人都有想要获胜的欲望。
③对于胜负的判断,和他人进行对比的意识,被竞争所驱使而无法停下的脚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内心。
因此,刚才眼前所浮现的杂念全都属于妄想。“想要获胜”“已经获胜”“不想输”“已经输了”……这些念头都是妄想。
此时睁开双眼,注视眼前的一切景象——不论是室内的光景,还是室外的风景——现在映入眼帘的只有光线,刚才脑海中浮现的所有妄想在现实中都不存在。在这一刻,我们能够强烈地体验到:刚才脑海中的一切杂念只不过是一场妄想。
佛教提醒人们认清竞争的实质,让人们思考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竞争,这种思考方法与世俗的思维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外界如何,首先要做到的一点是认清自己的心,清楚理解自己的内心是以怎样的状态和外界相接触的。
闭上双眼时,过度的求胜欲望所带来的只是一阵妄想。意识到这种妄想,并从中清醒过来,这就是从过度竞争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
佛陀的教导2:睁开双眼看真相
人们总是对外界做出各种反应,在求胜欲、面子和自尊心的驱使下前行,并且想方设法地获取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物品、财产、评价、学历和自尊等等。对于胜利的向往无时无刻不在束缚着人们,即使取得了一次胜利,内心也难以平静,总是希望获取更大的胜利。
相反,如果在竞争中失败,人们又常常耿耿于怀。就算上了年纪、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会禁不住感叹:“如果当时能够这么做,我说不定就赢定了!”大多数人沉湎于求胜的欲望中,彷徨不安地度过一生。
佛教向人们提出了疑问:“如果继续这样的人生,将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如果终生都无法满足,这还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吗?”
竞争实际存在于现代社会。想要在竞争中取胜也无可厚非,但是该如何面对竞争这一现实,却是每个人自由的选择。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过度竞争的妄想中睁开双眼,保持清醒。只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能选择是继续参与竞争,还是远离竞争,抑或是以新的动机面对竞争。而真正地认清自己,这是此后的步骤。
当我们太过在意他人的意见时,应当闭上双眼。当我们因为求胜欲望而陷入苦恼时,应当睁开双眼。
闭上眼,是为了避免一切多余的反应;睁开眼,是为了看清什么才是妄想。希望读者都能加以实践,让自己的心灵重获自由。
能见者,亦可不见;能闻者,亦可不闻。大智若愚。
——选自《长老卡查雅那的箴言·长老偈经》
对内心置若罔闻,沉迷于外界反应的人,只会陷入欲望的泥沼。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内心和外部世界,才能远离烦恼,从欲望中解脱。
——选自《佛弟子拉昆塔卡的自白·长老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