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全文在线阅读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用“正确的动机”面对竞争

关灯直达底部

现在我们有三个选项:①参与竞争;②避免竞争;③用“正确的动机”去面对竞争。此时,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正确的动机”。当我们以正确的动机去面对竞争时,完全能够避免过度竞争所带来的众多苦恼。

改善人际关系的“四种用心”

佛教将人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分为四种,分别是①慈、②悲、③喜、④舍。

①慈(慈爱),这是期望他人幸福美满的用心。它和自身的期望与欲望无关,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

②悲(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人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能够对他人的悲伤产生共鸣。

③喜(喜乐),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欢乐的用心。

④舍(舍离),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也被称为“中立心”。例如,当心中产生欲望和愤怒等反应时,能够及时抑止这些反应。

现代社会将以上“四种用心”统称为“爱”。其实爱这个词过于暧昧不清,有时候甚至会成为人们相互折磨的理由,而佛教将“爱”分解为更加严密的四个部分。只要生而为人,任何人都有这“四种用心”。

希望家人和子女能够幸福,希望周围的朋友能够顺利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慈爱之心。

当周围的朋友生病或感到烦恼时,自己也会感受到那份痛苦;当我们看到遥远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地震,也会发自内心地希望参与救援,这就是悲悯之心。

看着宠物小狗大口大口地吃着狗粮,感到非常开心;看到孩子们在公园里嬉戏玩耍,感到非常幸福;对喜悦和欢乐产生共鸣的,就是喜乐之心。

原谅他人,放手过往的回忆和愤怒,避免多余的苦恼和反应,这就是舍离之心。

或许最难做到的就是舍离之心。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执念。想要满足自己的愿望,无法原谅他人,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想要在竞争中取胜,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执念。

有些人对于自己偏执的想法,有时会通过“为了他人、为了世界、为了正义和爱”之类的名目使其正当化。但是在佛教中,这些所谓的“爱”和“正义”都只是单纯的词语罢了,佛教重视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心以及心灵的反应。

活得明明白白的人生

任何人都有上述这“四种用心”,但是让人意外也很遗憾的是,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明确地领悟“慈、悲、喜、舍”这四种用心。这些用心与其说是宗教的思想,倒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普世的心态。

尽管如此,现代社会中已经鲜有人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被欲望、愤怒、妄想所驱使,内心在不知不觉间做出多余的反应,度过苦恼的人生。

不顾家人的想法,永远任性妄为,也不曾注意到家人的痛苦;在工作中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成果和收入,将周围的同事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过于在乎自尊心、胜负和优越感;沉溺于懒惰和快感,内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走不出曾经的失败,又对未来感到不安……虽然知道这样的心态不太好,但又不清楚究竟哪里不好,内心总是饥渴和焦躁,但又找不到解决之道。人们就在这样痛苦的现实中踱步前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这样浑浑噩噩的现状,如何才能明明白白地度过自己的人生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佛教将“慈、悲、喜、舍”这四种用心看作最根本的人生动机。

承认他人的努力

当我们将“慈、悲、喜、舍”作为最根本的人生动机时,人生会有怎样的改变呢?下面笔者将以某位男子的故事为例,为大家讲述。

这位男性就职于一家有名的外资企业,从事咨询类的工作,高学历,年收入高达数千万日元,属于社会精英人士。但是他所处的职场环境里,充满了各种明枪暗箭。假如有同事生病、工作出错或者失职,其他人就会在背地里落井下石,暗自开心,真是钩心斗角得厉害。
这位男子因为职场压力患上胃病,长期服用胃药,甚至担心巨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问题,开始犹豫是否要辞职。笔者给出的建议是,用悲悯之心与职场中的同事相处。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如果与他人相处时过分重视自身的欲望(求胜欲),那么内心就很容易被愤怒点燃。当然放弃工作也是一条出路,但是在此之前还有更需要注意的课题,那就是找到“正确的动机”。

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动机”就是悲悯之心。或许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中工作,人们的内心都难以获得安宁,压力、疲劳、猜疑心和敌视心理让人喘不过气来。

感受不到快乐的心灵都是空虚的。或许不少人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应该体谅这些人(同事)的痛苦,坦率地承认他人的努力和付出。

若能够想到这一步,便会有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被欲望囚禁的时候,我们的世界越来越狭隘,但是当我们怀抱悲悯之心时,就会变得体谅和宽容,而此时的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宽广。

“慈、悲、喜、舍”中的巨大能量

人生总是与苦难相随,这是佛陀的“四圣谛”中的一个章节。对于这个观点,有些人不赞同,觉得佛教太过悲观、消极或者厌世了。其实不然,佛教只是不加修饰地将每个人都在体验的人生真相摆在了大家面前而已。

活着这件事并不轻松,这就是一种真实感受。但是这一点并非我们人生的结论,而是“能让我们远离苦恼地度过一生”的出发点。

佛陀曾说过:“愿世人都能从苦恼中解脱。”这是充满积极意义的寄语。人世间,并非只有自己感到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这也是佛陀讲述的一个人生真相。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每个人——家人、职场的同事、地铁中遇见的人、擦肩而过的人、在电视上偶然看到的人——都有各自的苦恼,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内心的苦恼也能稍微减少几分,因为“觉得只有自己在受苦”的孤独感会得到些许慰藉。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过着自己的人生,应对着各种苦恼,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人生才能看到新的方向。所以说,悲悯之心当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前文提到的这位男性,在理解“慈、悲、喜、舍”这四种用心之后,内心恢复了平静,在职场中的工作也不再那么痛苦。

保持正确的心态,心灵的反应也会有所变化。从这一点来看,除了佛教以外,我们今后接触的各种正确的思考方法和生活方式都能为人生带来全新的希望。

“我愿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将“慈、悲、喜、舍”这四种用心当作心灵和人生的根本动机,那么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也会发生改变。

慈爱之心是指期望他人能够获得幸福和利益的用心。从这样的用心之中,我们能够看到奉献和无私的力量。

当我们拥有喜乐之心,看到他人喜悦的笑脸时,也会感受到同样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更加深刻地去体会他人的幸福和喜悦,积极地做出反应。

当我们拥有悲悯之心时,就能在第一时间体谅他人的苦恼,停止伤害他人。

奉献、无私、乐于助人,这就是慈爱、悲悯和喜乐之心。实际上,这“三种用心”已经足以构成我们人生最根本的生存意义和动机了。

人们一旦执着于自我的欲望、愤怒和妄想,心中就必然会产生苦恼和不满足。“想要取得胜利”以及“想要获取某个事物”的欲望虽然会让人们浮想起“已经取得胜利”和“已经获取某个事物”的景象,但是这些脑海中的景象终究也只是妄想。

欲望等于“欲求”加上“妄想”。因为欲求不满而开始追逐妄想的那一刻,人们就已经迷失了自我,忘却了原本该有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现代社会,许多人早已忘记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佛陀才不断地告诫世人“开悟”的重要性。

所谓开悟,也就是观察自己心灵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做出了反应,然后从自我折磨中解脱出来。“慈、悲、喜、舍”的用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得不到重视,但它们都是能帮助人们获取幸福的不可欠缺的真理。如果将这“四种用心”作为人生的动机与目标,就能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找回自我,从欲望、愤怒和妄想之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即使身处于竞争的环境之中却又能远离竞争所带来的烦恼的健康生活方式。